首頁 - 研究成果
研究成果/ RESEARCH ACHIEVEMENTS吳甲才編著《陰山中段大青山巖畫》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
巖畫是古代人們在固體山崖上、可移動石頭上、利用不同工具,采用不同方法,制作或繪制不同形制圖像和字符的總稱,《陰山中段大青山巖畫》系陰山山脈呼和浩特市管轄范圍內的大青山古代巖畫,本書搜集整理的巖畫范圍寬泛,既包括巖刻(在不可移動的巖石平面鑿刻、劃刻、磨刻、鏨刻出的平整的畫面),也包括巖雕(在不可移動的巖石上制作出有凸凹立體感的畫面);既有石刻(在可移動的石面上鑿刻出的字符和畫面),也有墨跡(在巖面或古建筑墻體上用筆墨書寫的字符和繪制的圖畫)。
陰山呼和浩特大青山段巖畫分為:巖刻、巖雕、石刻及墨跡。連續(xù)8年調查,目前,已查明野馬圖巖畫一處,蟠龍山巖畫一處,紅山口巖畫一處,哈拉更巖畫兩處,兵州亥巖刻巖雕多處,畢克齊巖刻巖雕一處,石人灣石刻一處,豐州金代鑲嵌碑刻和墨跡一處。陰山大青山段巖畫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了記載曾經在這里征戰(zhàn)、勞作、信仰、遷徙、交流而制作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藝術遺產 。巖畫研究與保護的意義,它不僅僅是揭示文化符號和藝術體態(tài),更重要的是它為人們展示歷史史書未記載的不同時期的地理環(huán)境、人類不同時期行為體貌特征、地域間歷史演進過程、勞作工具運行方式、人在不同時代的情感等史實長卷。
大青山巖畫遺址分布及特點:內蒙古陰山巖畫呼和浩特大青山段,巖畫遺址主要分布在哈拉更、野馬圖、蟠龍山、紅山口、兵州亥、畢克奇、豐州等地,其遺存數及形制特征:
哈拉更新石器時代星象圖巖畫3處,這里的古人把尊崇的星圖刻磨在兩條龍脈最高處。
野馬圖有9處凹穴巖刻,其中采用世界巖畫組織通用的微晶體透視法,對排列有序的金木水火土五星連珠巖刻進行年代測定,其制作年代在公元前204年,距今已有2223年,此年正是盤踞在這里的匈奴冒頓單于收攏東胡領地的第二年,巖刻意義,揭示了春秋戰(zhàn)國末期北方兩霸的爭奪成敗,也反映出北方民族已經掌握了觀天星預測未來的方法。
蟠龍山回鶻蒙古文“六字真言”13行、藏文4行、梵文7行、巖刻造像1幅、古代巖刻符號2幅。
紅山口巖刻及相關建筑遺存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,同時,也揭示了宮廷與地方的治理與制度建設等方面的關系。
兵州亥巖雕不同時期佛造像36幅,鐫刻古代巖文3075行,其中八思巴文7行、梵文7行、回鶻蒙古文3022行(回鶻文61行)、藏文33行,古代巖刻符號7處。
畢克奇懸崖峭壁上史前巖畫2幅,明清時期造像42幅,不同類型塔40幅,鐫刻明清時期巖文315行。
大青山腳下石刻墨跡多處,僅白塔內壁墻體嵌砌石刻碑6塊,題記墨跡229幅,其中漢字書寫172幅 、契丹文8幅、女真文7幅、西夏黨項文1幅、八思巴文6幅、回鶻文11幅、回鶻蒙文9、阿拉伯文6幅、維吾爾文1幅、藏文3幅、滿文1幅、蒙文1幅等12種文字。
調查大青山地上古代不同時期巖刻、巖雕、墨跡共3788幅(行)、單體18517個。這些資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北方歷史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。
通過上述巖刻圖繪梳理,表明陰山自古是兵家戰(zhàn)略要地,也是多民族修養(yǎng)生息之地,大青山不但有厚重的歷史,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,文脈流傳有序的格局;也是擋風聚氣、活化青城首府的天然綠色屏障。
本書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,對每一幅巖畫的地理位置,巖畫石質和硬度,個體巖畫維度尺寸、刻槽深淺,巖畫制作方法,巖畫形制、巖畫周圍環(huán)境等數據,做到全面精準測量梳理。在巖畫形制分析時,采取考古學、考古類型學、歷史學、藝術學、人類學、數理統(tǒng)計學等方法量體裁衣,加以說明。在巖畫斷代時,對周邊地理環(huán)境和歷史遺存進行梳理,找出有紀年對應關系的共時性,并采用科技手段,如碳14、光釋光、微腐蝕等方式進行測年,但考慮到這些樣本不足以套擴到整個巖畫區(qū),所以多數巖畫年代謹慎擱置,不作表述,僅有幾處經過科學手段測試證實后,年代標出,以求得到精準、嚴謹。同時通過電腦繪制線描圖,使讀者更清晰的看出巖畫的形狀輪廓、以作為參考。
陰山大青山段巖畫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的軌跡,而這些遺存是不可再生的歷史資料,通過整理出版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遺存,其意義在于: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研究該區(qū)域的歷史提供第一手資料,為防損提供數字化保護,為有序打造歷史文化景觀提供原汁原味的基礎資料,填補陰山中段無巖畫專著圖錄的空白。
此書列入首批“亮麗內蒙古重點圖書出版工程”由“內蒙古自治區(qū)社會科學基金項目”資助出版